時間:2012.02.27
近日,在北京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傳來喜訊,我市張家港中環海陸特鍛股份有限公司參與完成的“環類零件精密軋制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鍛造企業,到一舉摘得國家級科技大獎,海陸環鍛這個土生土長的張家港民營企業如何破繭成蝶,鑄造科技傳奇的呢?請聽張廣首席記者周鎖峰采寫的特別關注《國家大獎背后的故事》。
聽眾朋友,當記者讓張家港中環海陸特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君三談談獲得國家大獎之后的感想時,他謙虛得回答到,這次獲獎更多的是對企業今后發展的激勵。其實,在3年前,公司董事長吳君三還是個連科技創新是什么概念都不清楚的企業家。
吳君三:“本身對科技創新的理念也比較淡薄的,剛剛開始我們企業靠一些仿制、模擬一些方面的東西來做的。沒有一些理論上的以及技術上的理論去做的,好像做出來的東西不是太理想。”
2009年,海陸環鍛嘗試開發異形環鍛件新產品,但由于科研力量薄弱,生產技術不達標,導致新產品無法面世。于是,企業開始考慮借外腦、引外智,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吳君三:“我們鎮上帶隊,和我們一起到了武漢理工大學,把這個合同簽下來。先幫我們做了一個8米異形環鍛件的模擬試驗級的軟件。他這種模擬就可以出來,技術上已經詳細到把后面一道一道工序幫你制定好了。”
此次合作,讓吳君三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很快他與武漢理工大學合作成立了大型環鍛件研發中心。雙方合作開發的第一個項目,就助推企業一舉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現場口播:聽眾朋友,我現在就在海陸環鍛的生產車間,這次海陸環鍛獲得國家級科技大獎的項目名稱叫做環類零件精密軋制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該項目生產出的產品就是在這個車間出爐的,雖然項目名稱聽起來很繞口,但是它的產品卻很直觀,它是一個直徑達到9米的大型環型鍛件,表面看上去,它只是比普通的環型鍛件稍稍大了一點,但實際上它的技術含量相當高,運用領域非常廣泛。張家港中環海陸特鍛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副總經理戴玉同:我們采用這種碾環技術以后,使這種大型鍛件在海上風電,石化行業以及在海上石油采煉行業得到一個大面積的推廣。
項目達產之后,每年為企業增加銷售8000萬以上。公司董事長吳君三表示,這次技術突破只是企業科技創新的開始。“國家層面,政府補貼給我們的一些開發產品的一些資金補貼,我們全部用在開發上,不留在廠里作為利潤看的,我們把這個錢全部再回饋到創新上面去。”
截至目前,海陸環鍛已經與武漢理工大學合作完成15個產學研項目的開發及應用。隨著生產技術的提升,企業效益也在以每年超30%的速度在增長,2012年,企業的銷售目標是突破8億元,并準備上市。
張家港中環海陸特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君三:“中小型企業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技術含量的薄弱,跟大型企業,國有企業去競爭,你必須要發展技術。”
科技創新,貴在持之以恒。從一個傳統中小企業到科技研發新貴,我們看到的是海陸環鍛科技為先、技術為上、堅持不懈的發展理念。如何實現技術跨越和產業突圍是每企業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海陸環鍛的成功,證明了產學研合作不只是規模以上企業的專利,更是中小企業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的必經之路。